出现争执的时候,应该要如何处理?

看明白了,再发表意见

过去的几年,我很少去跟人家争论这个问题应不应该这么去做,究竟对不对。

很多时候,因为我的这种做事风格,经常会被人鄙视,会被人家称为懦弱、没有狼性……

很多人有这样的一个思维逻辑,他们会关心“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是不是正确的”,而我一直关心的是,“事物的本身是怎样的形态,以及为什么会是这样”。

从这两个角度去看,前者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得出的答案也有多种可能,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很难会得出标准的答案。

后者则是一个求证的问题,要去论证事物本身的真伪性,所得出来的答案是相对封闭的并且有一定的标准。

所以,当你看明白两者的区别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去和人家争论什么了。

因为这涉及到了社会的人群分化的问题,和你探讨的人,他的成长背景,成长经历,受到过的教育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本身的理解。

所以不同的群体,看到同一个问题,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这种争论对于我来说毫无意义。

当我们探讨问题本身,究竟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问题看明白了后,才能够判断问题本身的影响面,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仅凭直觉和经验来判断,根本没有把事情的本质看明白,就瞎逼逼,乱评论,最终只能是越来越乱。

一个事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往往在实践过程中是错误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两者并非是一回事,不能放在一起去做比较。

当遇到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探讨时,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个讨论是学术讨论,还是实践讨论。

学术讨论,讨论的是理论的逻辑,论据与论证是否清晰,以及能否成功的推演出结果。

实践讨论,则更多的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客观存在的多种条件,来判断实施的可能性。

所以这是两回事。

图片[1]-出现争执的时候,应该要如何处理?-九芳集

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否均衡,也会对讨论的效果有所影响。

在专业领域里的讨论,只能和专业人士去谈,因为他们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

其次,和你讨论的人,是否具备一定的逻辑推演能力。

很多人在讨论的时候很容易把个例当做普遍现象,把小概率的事件当作整个社会事件。

论证一个问题,是需要穷尽才行,个例是无法推导出普遍现象背后本质的。

还有就是,讨论问题要有就事论事的能力。

我们经常和其他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会把其他事情也参杂进来,使得问题更加复杂。

比如一个公司在讨论如何建立企业制度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把个人的情感色彩和道德参杂进来,这就使得问题会被异化。

因为所有的道德和情感都是不可量化的,是因人而异的,也是有极大不确定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所以这种掺杂道德和情感的制度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类似这种问题的讨论,应该先针对事物本身去解决问题,然后再加上道德和情感的判断条件,而不是将制度,情感和道德放在一个讨论层级上,去讨论。

所以,不同的群体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与其争论,毫无意义。

当你发生争执的时候,你最应该做的,不是去和他争辩,而是敬而远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