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为什么有一些人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的来说是因为资源的稀缺。一个几万人的乡镇里只给了几名警察的编制,政务服务人员也不会太多,有一些基层公务员承担了多个部门的工作。一旦有了群体冲突,或者需要高效解决的事情,完全没有资源和能力去解决。

所以,他们往往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会不得不选择一种低成本且不犯错的方式。对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秩序和上级满意。
多少年来,这种低成本且不犯错的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系内的每个人,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你不敢突破边界并不是因为法律的约束,而是道德的绑架。我认识一个从乡镇里走到一线城市打工的朋友,对于他来说,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好与坏并不重要,他更看重的是亲友的道德束缚和情感制约,这种束缚感远胜于坐牢。

因为二十多年来,家庭对他的影响像是编织成了一张生活的大网包住了他,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他人在外地,这种束缚感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他更在意自己做的事情对不对,在意做的事情会不会给家里带来负面,在意混得不好没脸回去见父母……

因为他的这些在意,他会选择一种低成本且安全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做决策、逃避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生活中,很多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的背后,都有一股力量在束缚着你。你以为自己做出了最优的选择,其实则不然。每个决策就是你成长过程中的底色。

总之,我们的生存法则在不断的引导我们要以低成本且维持秩序的方向走下去。也就是让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内心偏好、行为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许偏离。任何破坏规则和突破边界的行为都会被谴责,被打压,甚至扛着道德的大旗来威胁你。
这种束缚无形之中影响着每个人,形成了礼仪、制度和道德,逐渐变成了社会上公认的标准,变成了评价每个人的标尺,这种被编织成的大网严密的制约着每个人。

如果生活中的某个人不符合你被灌输的规矩和影响,你就会像个愤青一样去指责他破坏了规则,然后再给他扣上一个道德败坏的帽子,在那一刻你有了一种维护秩序和道德高尚的神圣感,不自知的扮演了一次维护秩序的圣女婊。

这种不需要权力介入和不需要占用共用资源的影响,让整个社会以更低的成本维持了秩序。本质上是让更多人的人有了共识,但又因为地广人多,公共资源不足,造成了很多体制内的人更愿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这种低成本的维持秩序,很多时候一些问题就不得不推给个体,自己去解决。结果,个体面对不确定性产生的无助感油然而生。

对于统治者而言,最在乎的是秩序;对于大众而言,最在乎的是一致性。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化出这样一套体系,本身就是资源不足情况下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社会管理成本转嫁的最优解。

随着技术不断的升级变革,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将远胜于以往的任何时期,将有更多管理工具和方法渗透到每个个体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被数字化,被区隔,底层民众越来越难以跃迁,大多数人都活在被制造好的幻境之中。

“上层”在低着头,看着你“开心”的每一天。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18
分享